一河詩畫 滿城煙花。羅文瀏 攝
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余雅琴 長沙報道
“千年古縣”“煙花之鄉”“將軍之鄉”“花木之鄉”“蒸菜之鄉”.....每一個title單拎出來都是王炸,這些讓人心生神往的“詞條”專屬于湖南東北部的瀏陽,在一曲《瀏陽河》中傳唱世界的詩畫之城。
盡管天賦異稟,含著“金鑰匙”出生,但瀏陽始終保持清醒的認知,以“打造全國文旅融合標桿”為目標,堅持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,深挖區域潛力,致力打造五大融合業態,推進“旅游+x”的全域旅游新模式,在瀏陽,邀你一站式解鎖“全景”“全時”“全業”“全民”狂歡的文旅盛宴。
瀏陽河主城區段。李鋒攝
一束“花火”的浪漫
焰火舞長天燦爛如星隕。
煙花,是傳承千年的古老產業,更是現代瀏陽的閃耀名片。雙節期間,“世界花炮之都”瀏陽讓游客們實現“煙花自由”,“國風煙花大會”上,天上的漫天花火和人間的火樹銀花帶給游客們無限的溫暖與感動,如今,周末去瀏陽看焰火已成為年輕人的浪漫首選。
天空劇院
瀏陽煙花“始于唐,盛于宋”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,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、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、中國馳名商標,文化品牌價值達1071.4億元。煙花寄托著喜慶、美好、浪漫的情感祈愿,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圖騰。
“無創意,不煙花?!比缃?,瀏陽既有城市創意煙花、情景微焰火、精品禮花彈等系列新產品呈現,還有煙花與創意設計、數字技術、媒體藝術深度融合,并在在全球首創了情景藝術焰火。
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典、北京冬奧會、卡塔爾世界杯等重大活動,都有瀏陽焰火的身影。長沙橘子洲音樂焰火、瀏陽周末創意音樂焰火、中國(瀏陽)國際花炮文化節、瀏陽焰火大會等早已成為煙花之鄉的獨特文旅IP。
2022年,瀏陽煙花產業集群總產值達301.5億元,約占國外市場的60%、國內市場的80%、專業燃放的90%;在上海迪士尼等180多個景區燃放2000余場次,占全國文旅市場的85%以上,實現了產業輸出與文化輸出的雙贏。
冬奧會-迎客松
自1991年以來,累計舉辦14屆中國(瀏陽)國際花炮文化節。2022年投資9000萬元建成天空劇院,打造集煙花、帳篷、美食、演藝等新業態于一體的“一河兩岸”文旅產業集聚區。2023年每周六推出沉浸式焰火秀,“相約瀏陽河·周末看焰火”實現常態化演出,每場吸引游客超10萬人、拉動文旅消費超3000萬元、抖音關注熱議超8000萬條,瀏陽文旅因煙花而火爆出圈。大力推動“煙花進景區”工程,在全市打造35個文旅煙花消費新場景,有效激活了夜間經濟和文旅消費。
瀏陽應天時地利人和,搶抓文旅融合機遇,充分利用“瀏陽花炮”這張國際文化名片,著力打造文旅強大引擎,全力建設“世界煙花旅游目的地”。
一碗“蒸菜”的時尚
蒸火焙魚、蒸酸菜、蒸鄉里臘肉......瀏陽蒸菜從瀏河之源開始飄香,傳承600多年,傳遍了大江南北。
瀏陽是“中國蒸菜之鄉”“湘菜十大名縣”。瀏陽蒸菜誕生于明朝,由遷徒至瀏陽河發源地大圍山的客家人始創,是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風味菜系,榮獲“中國地理標志集體商標”。
瀏陽蒸菜
瀏陽菜以其獨特的口味和創新的烹飪方式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食客。它不僅是湖南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瑰寶之一。
全國共有近2萬家瀏陽蒸菜店,年銷售額超200億元,從業人員近15萬人。瀏陽高度重視并大力培育這道舌尖上的綠色美食產業,打造了田小狗、笨羅卜、瀏陽院子、瀏水蒸香、蒸瀏記等蒸菜特色品牌和文化主題餐廳。
瀏陽蒸菜不斷拓寬產業鏈條,創新發展具有瀏陽地方辨識度的蒸菜預制菜,其中新聰廚公司蒸菜預制菜日產達30萬份,年產值突破3億元,開發的蒸菜簡餐、便餐、預制餐等文創產品走進景區,蒸菜禮盒成為深受游客喜愛的特色伴手禮。同時將蒸菜生產線打造為旅游觀光線,成功獲評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。
一抹“紅色”的溫暖
瀏陽,一座歷史氣息濃郁、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,是將軍之鄉、紅色搖籃,涌現了譚嗣同、唐才常、焦達峰、陳作新等仁人志士和2萬多名革命先烈,走出了胡耀邦、王震、宋任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30名開國將軍,成為一座“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”。
文家市秋收起義紀念館
2019年,瀏陽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湘鄂贛片區)分縣名單,全市現有革命類不可移動文物77處、可移動革命文物近1萬件/套,革命類愛教基地、紀念館26處,紅色資源在數量、質量上均居全省前列,紅色文旅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。
王震故居
通過創新探索“十紅”文旅融合新路徑,瀏陽激活紅色資源,發展紅色產業。三年來累計投入資金5億余元用于紅色資源保護和紅色文旅開發,錦綬堂于2022年成功創建國家3A景區,形成了“品紅色、摘鮮果、吃蒸菜、看大戲、住民宿”的文旅新模式;湖南省首批特色文旅小鎮文家市鎮研發“文家市的秋收”文創產品近200種,年產值600余萬元,“瀏陽紅”的影響力、感召力、經濟貢獻力顯著提升。
一項“非遺”的新生
右手投梭,木梭載著紆子并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穿過經線,交給左手,右手拉動打板,拍打一次緯線,輪流交替、循環反復,一匹夏布緩慢地在時間流逝中成型。
在瀏陽夏布文創中心,人們可以見到瀏陽非遺夏布的制作技藝、發展歷史、傳承保護等內容,感受夏布會呼吸的鄉愁。讓非遺走進生活,與時代共鳴,瀏陽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轉化,實現了非遺文化產業化、項目化發展,一項項非遺被“喚醒”,迎來活力新生。
道官沖非遺生態村
瀏陽是非遺大縣,擁有國家級非遺3個,省級非遺6個,長沙市級非遺21個,本級非遺67個。2015年瀏陽恢復祭孔大典,多次登上大型文旅舞臺。國家級非遺“菊花石”年銷售額超1億元,省級非遺“瀏陽夏布”年銷售額超1500萬元,長沙市級非遺“牛膠膏”“江公膏藥”“江公酒”年銷售額均超3000萬元。
張坊鎮道官沖集聚古法造紙、夯土墻、送春牛等諸多非遺,推出非遺研學游、親子游、民宿游,被評為非遺村鎮省級示范點,創始人李鋒被評為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。非遺傳承人李忠國創辦的油紙傘傳習所“達興非遺工坊”入選文旅部非遺工坊典型案例,帶領50多位貧困戶成功脫貧,獲評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”。大圍山鎮楚東村、小河鄉潭灣村傳承了歷史,活化了非遺,保留了鄉愁,入選“中國傳統村落”名錄。
走進瀏陽,你能感受到傳統工藝與現代文明的邂逅,非遺與生活的相融,那些離我們很遠的藝術,在此刻回歸生活,在這里,觀賞非遺產品,體驗非遺手藝,成為廣大市民和游客的休閑選擇。大家在走走逛逛中體會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,在親手體驗中領略到瀏陽傳統文化綻放的別樣魅力。
一場“研學”的智趣
金秋十月,打開瀏陽的方式有很多種,“研學游”是當下的新潮流。城市的厚度源于深藏于其中的文化,來一場瀏陽多彩研學游看見瀏陽城市發展根基所在。
西湖山
瀏陽研學旅游起步早、發展快、成效好,現有研學實踐教育基地30家,其中國家級研學基地1家,省級研學基地6家,已開展研學旅游活動2000多場,覆蓋長株潭、湘贛邊35萬余人,創造2萬余個就業崗位。
近年來,瀏陽堅持“一基地一特色、一基地一主題”,培育差異化的研學旅游產品,胡耀邦故里、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、李白烈士故居主打紅色研學,中澳藍鷹主打國防軍事研學,梅田湖實踐教育基地、中華老種子博物館主打農耕文化研學,道遠書院主打國學研學,新聰廚主打蒸菜研學,形成了構成多元、內容豐富、特色鮮明的研學產業體系,年均帶動文旅消費超30億元。
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,這座銘刻著紅色歷史的傳奇之城、煥發著綠色詩意的生態之城、擁有著彩色標識的活力之城,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引領、支撐、帶動作用,蹚出了一條有特色可借鑒的文旅融合“瀏陽路徑”,乘著第二屆長沙旅游發展大會落地于此的東風,瀏陽大“游”可為。
來源:紅網
作者:余雅琴
編輯:史旺
本文為望城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globalttcollege.com/content/646754/58/13157253.html